青年学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学堂  
品牌工作

发布时间: 2014-07-24

 共青团江苏省委品牌工作

“青春燎原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团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江苏“团的整体性工作全团领先”目标,江苏共青团将“青春燎原计划”作为统揽全省共青团工作的响亮品牌和有效抓手,统筹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教育引导青年、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各项工作。

“青春燎原计划”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为基础,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通过服务青年、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全面增强共青团对广大普通青年的吸引和凝聚,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贡献青春和力量。

主要任务如下:1、全面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2、深入推进青少年教育引导工作。3、持续抓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4、不断深化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5、切实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党建带团建

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的基层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需要包括广大党员、团员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团的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团的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把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团的基层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促进基层团干部队伍和团员队伍建设,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三带、两促、一推动”的总要求来开展,经过努力,使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团的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对团员的教育管理更加有效,团的基层组织凝聚青年、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党、团基层组织建设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

团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认真履行共青团四项基本职能,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每年均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的工作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和社会影响。为发现典型,表彰先进,推广经验,团江苏省委决定,自2008年起每年开展1次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成果奖申报评选工作。

申报评选工作一般在每年底进行,申报对象为各团市、县(市、区)委、省级机关团工委、省直单位团委、省部属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团委。对基层申报的优秀创新创优项目,团省委授予“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或三等奖,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四红旗团委(支部)创建工作

“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是团省委授予基层团()委的综合性奖励称号。

创建活动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服务青年作为突破口,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组织机制和运行方式;坚持以加强基层团委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和团工作的全面活跃。

创建活动实行差额评选原则。确定“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表彰“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均实行按差额15%申报的原则,对不符合条件的团委,宁缺勿滥。

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原则。“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资格有效期为3年,到期未获得表彰的,需重新申报确定创建资格。表彰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有效期为一年,第二年起必须通过年度审核或者重新申报表彰才能被继续确定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标准:团省委每年授予10个“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单位,100个“五四红旗团委”;10个“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单位,100个“五四红旗团支部”。评选后在团省委全委会上予以表彰。

 

团的“双基”工作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团十六大之后团中央书记处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团首先着重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向全团发出的第一个最重要、最强烈的工作信号,是团的中央委员会在未来几年要牢牢把握、狠抓落实的工作任务。

团中央书记处决定,自20096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团、队建设试点工作。

一、试点单位

在各省级团委推荐的基础上,团中央确定了10个类别共660个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200个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二、推进步骤

1、准备阶段(200968)。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试点单位青年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基本情况,制订具体试点方案,梳理试点工作的主要突破方向,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2、第一轮推动阶段(20099月至11)。着力在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少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努力破解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实践全团总结提炼的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要工作原则和方法路径。

3、中期总结评估阶段(200912)。对第一阶段推进情况进行小结和阶段性评估,初步归纳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探索创新;认真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指导各地对试点推进方案进行优化。

4、第二轮推动阶段(20101月至3)。进一步巩固第一轮推动阶段取得的成果,探索建立相关长效机制;积极借鉴其他试点单位的经验,针对中期总结评估阶段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提高。

5、总结阶段(20104月至5)。对试点的情况、成效和经验进行总结,召开加强团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经验交流会,深入挖掘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适当的形式向全团推广。

 

 

团的“双挂”工作

挂钩联系工作:

根据团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和全省团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会议精神,经团省委研究决定,自200810月至20109月,在全省团组织中开展市级以上团委与县(市、区)团委挂钩联系工作。

一、工作意义

市级团委与县(市、区)团委挂钩联系工作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团建的重要载体,是共青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整合团内资源、改进机关作风、集中精力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实现“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活跃起着重要作用。

二、工作目标

全省每1个县(市、区)团委都有1名省、市团委机关干部进行挂钩联系,同时有1家省部属高校团委和1个省部属企业、科研院所团委与之进行结对共建。

展挂钩联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团的资源更多向基层倾斜,团的领导机关干部作风更加扎实,团的经验成果得到更多共享,团的基层组织更加健全,团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活跃

 

挂职锻炼工作: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推动各级团的机关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促进团干部锻炼成长,经请示省委领导同意,团省委从2008年起,连续五年分期分批开展全省团干部挂职锻炼工作。

一、挂职锻炼干部来源

1、团省委机关科级以上干部;

2、团市委领导班子成员;

3、团市委机关优秀中层干部;

4、团县(市、区)委领导班子成员;

5、高校、企业团委领导班子成员。

二、挂职锻炼方式

1、省、市团委机关干部到县(市、区)或乡镇(街道)党政岗位挂职;

2、县(市、区)团委机关干部到省、市团委机关挂职;

3、企事业单位团干部与团的机关干部互挂。

 

青智工程

“青智工程”是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联合相关部门实施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内容的重要举措,也是共青团、青联组织加强青年人才工作的重要载体。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省委对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的优势,以增强青年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大学生村官、高技能青年人才、海归青年人才、高层次青年专家和科技型青年企业家为工作重点,在人才的发现、培养、举荐和发挥作用上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团结引导广大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省份,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作出积极贡献。工作目标是力求通过23年的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宏观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创业发展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和举荐20名在全国有影响的高层次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形成一套能够整合资源、运转有效、贯穿人才发现、培养、举荐全过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青智工程”力求加大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实施“青春燎原计划”为契机,大力提升农村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大力培养企业高技能青年人才;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重点,大力培养高层次青年专家和科技型青年企业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努力为海归青年人才创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青智工程”力求不断构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大力表彰和举荐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建设,完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保障措施,发挥“青年人才基金”的作用,搭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百千万、小额贷款、技能)

引领青年创业、服务青年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能的重要途径。自2003年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关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要求,结合共青团的实际和青年的特点,大力实施“创业江苏·青春行动”,以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百千万”工程为目标,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宣传发动优势、组织优势和广泛联系优势,通过建立广泛动员机制、分类培训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全力提升青年创业意识、青年创业能力、青年创业形态和青年创业环境,引领全省青年积极投身创业,奏响了青春创业的时代强音。

主要工作内容:

一、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百千万”工程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以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工作要求,以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青年农民工为主要对象,抓住观念引导、技能提升、信息服务、资金扶持、载体建设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宣传引导、教育培训、提供服务等工作和活动,帮助和促进更多的青年实现就业创业,为全省保增长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目标任务。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在2009年,全省各级团组织建立100个青年创业导师团,举办100场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建立100个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建立1000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力争帮助扶持1万名青年成功创业,帮助5万名青年实现就业。

3、推进措施

(1)引导青年转变就业创业观念。省、市、县(市、区)三级团组织分别建立青年创业导师团,吸纳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参加,加强对青年创业的指导。各级团组织分层选树青年就业创业典型,加强典型宣传。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特点,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学业职业生涯导航等形式,广泛开展就业创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到艰苦地方就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

(2)提升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远程教育和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资源及团属阵地,建立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加强与劳动等部门合作,从春节期间开始,大力开展返乡青年农民工和“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举办全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广泛联系各类工业园区、创业园、科技孵化器、企事业单位、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其中团省委建立100个、各市(含所属县(市、区))至少建立70个,为大学生、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见习岗位。继续抓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积极引入职业培训最新成果,使校内培训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

(3)开展青年就业创业信息服务。通过编印宣传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在用地、收费、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开展“对话厅局长”、“对话区县长”等活动,帮助青年企业家及时掌握产业政策信息。举办全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各级团组织广泛建立创业项目库,开展创业项目发布会、创新成果展示会,搭建项目与资本、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采取城乡互动、区域协作方式,依托人才市场、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各类青年能人资源,广泛挖掘用工岗位。

(4)强化青年就业创业资金扶持。继续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合作的江苏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探索与江苏银行开展青年创业贷款项目合作,各级团组织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合作,开辟青年创业贷款的绿色通道。加强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推广南通、宿迁等地农村青年创业卡模式,大胆创新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担保方式,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互保、联保贷款,积极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信用贷款。壮大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各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团组织牵头成立多种形式的青年创业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为青年创业提供融资服务。

(5)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载体建设。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青年企业家创业园等各类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参与地方开发园区建设,推动青年创业群体的集聚和发展。大力发展青年职业中介机构和创业服务机构,联合劳动等相关部门评选认定优秀青年职业中介机构、优秀青年创业服务机构,举办中介机构负责人培训班。注重发挥各级青联组织、青年商会在服务就业创业中的作用,通过经贸考察、结对帮扶等,推动青联委员、青商会员企业二次创业、科技创业。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青年文明号集体,广泛开展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企业发展活动。

二、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索建立四种模式:统贷式,团省委联合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实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通过统贷方式先后在姜堰市、扬州市、南通市、宝应县、盐城市开发区、盐城市亭湖区发放小额贷款9000万元,共扶持55家企业。担保式,通过授信、成立担保公司等方式,为创业青年融资提供担保。创业卡式,团组织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向创业青年发放创业卡,持卡青年通过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最高可获得5万元贷款并享受利率优惠。基金式,团省委牵头发起成立江苏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以“创翼计划”为品牌依托,为广大青年提供创业就业政策、项目、技能、信息、资金等一揽子综合服务

三、“百企万名”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行动

1、目标任务。开展“百企万名”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行动,即在2010年,全省各级团组织通过联系100家以上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联合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力争培训1万名以上进城青年农民工、农村“两后生”、在职需要提升职业技能的青年农民工,实现以培训稳定和促进就业。

2、培训方式。(1)开展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以进城青年农民工,特别是尚未就业的青年农民工和农村“两后生”为主,抓住当前企业需要大量技能性人才的有利时机,整合各类培训机构,采取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对口培训,对口就业,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确保培训与就业的有效链接。(2)开展青年农民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依托企业培训机构或定点培训机构,组织企业职工开展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使青年农民工提高技能水平,通过培训实现稳定就业。(3)开展青年农民工创业培训。依托各类创业培训基地,鼓励和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进城青年农民工参加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提升进城青年农民工创业技能,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四、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工作

    开展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工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村青年农业技能、职业技能、创业技能为重点,以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快速转移;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培养、表彰一批优秀返乡再就业、农村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促进农村青年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主要形式是:一是抓住时机开展集中培训。开展团属阵地培训、订单定向培训、联合职教中心培训、龙头企业因岗培训、本土式实用技能培训、加盟式创业致富培训等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二是立足项目开展专项培训。全面实施联想示范项目、种都示范项目和四季沐歌项目。

五、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小额贷款工作

实施全省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坚持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以提供小额信贷资金帮扶为重要途径,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青年带头创业、艰苦创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2005年,团省委、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信贷扶持的指导意见》,首次就资金信贷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工作作出专门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有关部署要求,团省委、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进一步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环节,细化操作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共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

2009年,团省委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抓住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资金瓶颈这一现实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在全省范围内共同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青年创业增收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年底,全省共签订农村青年小额协议贷款5.2亿元,面向9486名农村青年实际发放小额贷款4.1亿元。一是出台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政策措施。团省委联合省农信社,联合制定下发了《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实施意见》,对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审批、发放、管理、推进措施和考核评定等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全省基层团组织和农村信用社共同推开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广泛调查摸底,掌握农村创业青年信息。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健全、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农村青年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上发挥作用,摸清农村的青年创业愿望和资金需求,积极向基层信用社推荐,帮助其争取创业贷款,既有效解决了农村创业青年的资金难题,为信用社积累了优质客户,又增强了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取得了青年、信用社、团组织三方共赢的效果。三是创新贷款方式,提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多样化选择。各地本着“方便客户、灵活多样、覆盖风险”的原则,创新适合农村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贷款方式,利用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制度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村青年资信评价体系,把农村青年信用等级评定和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结合起来,扩大贷款覆盖面,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青年文明号

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建设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在全社会展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塑造行业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形象,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1994年,团中央正式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活动开展16年来,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各单位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广泛深入地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组织带领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有力地推动了青年文明号活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全国级青年文明号300多个,省级青年文明号3000多个,地市级青年文明号10000多个。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从最初的几个窗口行业扩展到40多个行业、系统,涉及30多万个青年集体和200多万职业青年。

青年文明号创建的必备条件。主要是:(1)年龄方面,要求创建集体35周岁以下的青年必须占到70%以上,集体负责人中至少有一人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2)不出现一票否决的现象,主要指没有严重违反党纪国法、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现象;没有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没有影响恶劣的行风事故。(3)创建效果好,主要是指创建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本地区、本行业领先,受到党政领导和群众好评。四是团组织建设方面,要求团的组织健全,团干部配备到位,团员的先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青年文明号创建的基本环节。(1)要成立领导小组(或组织委员会)。领导小组(或组委会)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并对活动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2)要制定创建目标和标准。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时期的特点,以现有岗位责任制为基础,来确定创建标准,体现岗位文明、岗位技能和岗位效益三者的统一。(3)要营造创建气氛。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青年对创建工作的认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发布本行业、本单位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通知、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二是要在青年集体工作岗位的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争创青年文明号宣传标语,横幅或标牌;在主要工作场所公布创建目标、服务承诺,参与创建活动成员的照片、名单和工号以及创建的公示等。三是要随时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以及通过创建活动取得的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4)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要抓好组织建设,关键是要选一个政治强、业务精,能够带动青年争先创优的创建领头人;要抓好思想教育,以敬业、优质、奉献为主要内容,努力提高集体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每位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兑现服务承诺,服务承诺是职业道德的集中表现,其内容一定要实在,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盼望的;要提高岗位技能,通过岗位练兵、导师带徒、互帮互学等形式,不断提高集体青年的岗位技能,提升服务质量;要把落脚点放在如何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上,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取得实效

青年文明号命名的权限、时间和方式。青年文明号的审批命名权,一般限于县级以上各级团委,或县处级以上各级团委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命名表彰。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审批,无权命名授牌。关于命名时间,原则上每年命名表彰一批各级青年文明号,具体命名表彰时间由各地、各行业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关于命名方式,上级团组织、行业创建领导小组在对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下发命名决定,并按照各级标准制作号牌下发。获得青年文明号的单位举行隆重而较简朴的挂牌仪式,并予以宣传报道,扩大影响。获得青年文明号的单位应及时准确地将青年文明号号牌挂置在青年文明号集体的工作岗位所在地,对号入座、不得随意挂放。无特殊原因不挂牌的,作自动放弃处理,团省委和行业主管部门都有权收回号牌,取消其青年文明号资格。

青年文明号集体和个人的待遇。青年文明号是讲职业道德、树岗位文明、创一流效益的优秀青年集体,这个集体是在创建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大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省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组委会建议应当让青年文明号集体及其成员享受一定的待遇。建议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可以从实际出发,确定对青年文明号集体的奖励办法,奖励要数据化、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切实可行,真正具有激励性。可以规定省级以上青年文明号集体的主要负责人列为本单位的后备干部,并根据具体条件推荐到合适的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省级以上青年文明号集体的所有成员可以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同时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工资奖金、晋职晋级、住房分配、上学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青年文明号的动态管理。(1)监督检查制度。城工部和行业主管部门会定期对青年文明集体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青年文明号集体是否制定了明确的创建目标和标准;是否开展了切实的创建活动;是否建立了激励、约束并举的运行机制,确定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是否加强了台帐、图表等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按要求把青年文明号牌匾悬挂在醒目位置;是否发生了违法、违纪事件、事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是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等。(2)青年文明号复核制度。凡是被命名为青年文明号集体满一年的,必须向命名组织重新申报,否则视为自动弃权,由命名组织取消其资格。每年5月起,城工部将对重新申报青年文明号单位进行考察,合格的于上半年重新命名认定;对不符合标准的,出现一般性问题的予以黄牌警告,严重的取消其称号。(3)摘牌淘汰制度。青年文明号不是一劳永逸的,对那些违法、违纪,日常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和服务中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发生损害消费者、客户、人民群众利益事件,弄虚作假造成恶劣影响的,一经证实,立即予以摘牌。青年文明号摘牌淘汰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保证了青年文明号集体的质量,保证了青年文明号的吐故纳新。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中央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品牌活动项目,旨在以普遍提升青年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为途径,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青年人才,造就一支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机构合理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保持持续的成长能力奠定人才基础。主要内容是

组织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加强青年技术工人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技能培训。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加以动态调整。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要求,使青年技术工人不仅能够学到本岗位的知识,而且能够掌握灵活解决生产技术、工艺方面实际问题以及进行发明创新的实际本领。在培训的门类、科目、内容上,要考虑各个工种的发展方向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需要,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超前培训。在培训的方式上,注重传统面授式培训与现代网络式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青年技能培训学校,突破传统培训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同业交流和绝招绝技观摩等途径,帮助青年技术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学技成才。建立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终身培训相结合的机制
    开展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提高青年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举办各类青工技能大赛,推动青年技术工人钻研技术、创优争先、矢志成才的热潮,为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充分展示当代青年技术工人的风采,营造重视培养、选拔青年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良性竞赛机制,促进青工技能竞赛活动向有序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注重竞赛的创新性,通过比赛发现和培育一批具备专利申报条件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深入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引导青年职工争当本工种的能工巧匠、本岗位的技术能手,培养一大批顶尖青年技术人才。
    加强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各市、行业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定期组织主要面向青年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每年适时组织青年技术工人专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各级团组织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青年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符合技术等级晋升条件并经鉴定合格的青年技术工人,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青年高技能人才储备库”,有效配置青年技能人才资源,激发青年技术工人学技成才的热情。

完善激励机制。把企业青年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本地区、本单位人才建设整体规划。要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制定专门的奖励政策,并将其纳入企业对职工的奖励体系,特别是在晋职、晋级、升学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要以各级各类青年岗位能手的评选表彰为统揽,对参加本计划的优秀青年技术人才进行规范化的表彰和奖励。

活动自2004年开展以来,共青团江苏省委根据团中央的部署,紧扣组织技能培训,开展技能竞赛,加强青工职业技能鉴定三个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合力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6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联合相关部门共举办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和专场鉴定会1000多场次,举办各种培训活动4000多场次,培训青年职工30多万人,培养青年高级工4万多名,青年技师7000多名,青年高级技师3000多名。

 

 

保护母亲河行动

20003月,江苏省成立了由共青团江苏省委、省绿化委员会、省人大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林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局等单位组成的“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共同发起实施了大型群众性生态公益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它以保护黄河、长江等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主题,教育青少年,影响全社会,植树造林,治理水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行动开辟了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新途径,搭建了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平台。

保护母亲河行动的主题是保护黄河、长江以及大大小小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教育青少年,影响全社会,植树造林,治理水土,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得到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保护母亲河行动在起步阶段,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以“5元钱捐植一棵树,200元捐建一亩林”的形式募集资金,用募集来的资金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区建设“保护母亲河工程”,这使得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2002年开始,每年的39日被确定为“保护母亲河日”。在2001年到2005年这一期间,保护母亲河行动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众的环保理念培养,提出了“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的青少年生态道德要求,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实践内容更为丰富。

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活动内容也从植树种草扩展到“从身边小事做起,天天环保”的绿色理念的宣传实践,通过图片、文字告知社会公众,环保就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纸张、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物品就是我们对环保做出的积极贡献。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提升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始终是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努力方向。“母亲河,我与你同行”、“请跟我来,天天环保”、“珍爱生命之水,共建生态文明”、“绿色江苏、青年当先”、“喜迎青奥会,绿满新江苏”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保护母亲河公益广告、电影、舞台剧,以及第四届“母亲河奖”的评选,这些都是保护母亲河为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一步步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09年,全省累计共发动青少年200多万人次参与全民义务植树,建立各种青少年绿色工程、纪念林基地、青少年绿色家园等200多个,植树400多万株。“保护母亲河行动”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品牌工程。

近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紧紧围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以倡导绿色理念、建设绿色家园、培养绿色队伍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化运作方式,全面提升保护母亲河行动品牌内涵,努力实现由生态环保活动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更加普遍参与的生态环保项目的转变。

 

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

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江苏省青年商会、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开展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充分发挥团青组织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创业大赛项目全面实施,切实帮助广大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推动农村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深入开展。

为切实帮助农村青年创业,推进创业大赛项目全面实施,以实施项目进一步吸引农村青年,帮助更多的农村青年实现自主创业和就业,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经过层层选拔,评选出一大批优秀创业项目。通过结对、培训、创业基金、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切实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等扶持,确保大赛入围项目百分百实施,并形成长效机制,多渠道收集农村青年的创业项目,及时提供服务帮助实施。

2009年,举办首届全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全省共有1200多名农村青年,近500个项目报名参加大赛,包括种养殖、小型加工、市场中介、服务管理等类别的83个项目进入预赛,经过前期周密的筹备工作和层层选拔,共有6个项目进入决赛。大赛总决赛于810日在省教育电视台进行录播,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全程观看比赛并作重要讲话,比赛决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和24名优胜奖。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帮扶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有针对性的为创业就业青年提供服务,切实提升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和团组织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水平。

 

“我的青春故事”

——江苏大学生成长故事会

成长故事会是团省委、省学联针对大学新生入学这个关键阶段,创造性地开展的大学生思想引领活动。活动采用“学兄学姐讲故事,学弟学妹听故事”这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故事典型均来自普通同学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形式上包含了小品、访谈、报告、视频等艺术元素,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成长故事很好地展现出来,切实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同学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2009年度,团省委在全省119所高校集中开展了“我的青春故事”——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故事会,直接参与的大一新生达54200多人。

该活动的组织流程是:上半年,自班级到院系,自院系到学校,动员大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暑期,收集和整理学生典型的材料;开学初,培训全省的大学生编创人员和主持人;10月份前后,全省高校集中组织青春故事会;11月以后,宣传和学习典型事迹。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共青团中央启动的一项青年骨干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省于2006年启动了“江苏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确立了培养工程的“百千万”工作格局,每年选拔一百名省级、二千名校()级、三万名院()级的大学生骨干分别进入“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各级培养梯队。目前为止,省级层面举办了4期培训,培养学员440多人,全省各地各校共培养了近13万名大学生骨干。

 

 

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是全面活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每两年举办一届。2009年举办了第六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包括校园文化论坛、大学生文化社团巡礼、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展示大赛、大学生网络歌手大赛、大学生街舞大赛等项目。

艺术节活动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等单位主办,各活动项目由各高校承办,全省高校共同参与。主办方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双数年份开展;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单数年份开展。创业竞赛又称商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科技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省内每年6月份前后组织选拔赛,全国竞赛每年11月份前后举办。省内选拔赛一般由高校或者地方承办,全国竞赛一般由高校和省级政府共同承办。

 

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省各大中专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中在暑期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活动,秋季学校开学后开展活动总结。

 

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

     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的,在1618岁青少年中倡导开展的一项公民素质教育活动。目前开展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成人宣誓仪式三个环节。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利用年满16岁领取居身份证的契机,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法制课等形式,使青少年掌握宪法和法律的有关知识,懂得公民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主要是组织1618岁青少年参加一定时量的有益劳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培养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和能力。成人宣誓仪式主要是组织年满18岁的青年举行面对国旗宣誓、领导勉励、前辈祝愿、成人心声、颁发成人纪念物等。三个环节有机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

 

“红领巾寻访”系列活动

2008年以来,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少工委组织全省少先队员开展了“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等小记者采访活动,通过体验教育的途径,引导少年儿童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培养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2008年暑假期间,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扬子晚报社、西祠胡同网、中国江苏网等9家单位开展了“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全省小记者采访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从自己身边发生(存在)的小事入手,通过采访亲历过程的人物(长辈亲朋、政府领导、企业老总、学界名人、英雄模范等),查阅见证历史的资料(新闻、图片、图书、杂志、报刊、照片、文件等),寻找反映时代特征的物品,参观展现历史风貌的设施等多种方式,从中发现了解家乡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巨变,感受体验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建、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活动过程强调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坚持实践体验,积极联合多种现代传媒,各地少先队员投稿作品万余篇(),仅西祠胡同网上“我爱红领巾”活动专题讨论版就收到投稿作品1100余篇,同期网友参与讨论的跟帖达4500余条。在开展投稿作品网络投票阶段,中国江苏网上的活动投票网页短短一周就吸引了超过754万人次的点击率。10月下旬,举办了“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全省小记者采访活动汇报会暨优秀作品展开幕式,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国生出席了活动并与少先队员亲切交流。王书记还在为《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优秀作品集所作的序——《在实践中培养新一代江苏人》中写道“多开展像‘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这样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具有丰富实践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2009年,为引导少先队员向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条战线都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以及生活中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开展了“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全省小记者采访活动。一是寻访共和国英模,组织动员少先队员组成小记者团,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涌现出的各类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对象,通过寻访英雄模范本人或知情人,查阅见证英雄模范的历史资料(新闻、图片、图书、杂志、报刊、照片、文件等),走访英雄模范的工作(学习、生活)地点,参观英雄模范的事迹展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成长历史、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精神品质、所获荣誉等,并形成图文并茂的“寻访日记”,记录寻访过程中的经历以及小记者们的体会与感受。二是寻访身边的共产党员“英模”,组织发动更多的少先队员在家长的带领下,从身边的家人、亲朋、邻居、老师等普通共产党员身上,发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受到教育和启迪。20091013日,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参加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活动时,参观了本次活动的图片展,对活动给予高度肯定。

 

“雏鹰争章”活动

“雏鹰争章”活动是1992年启动的“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江泽民同志“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词精神,全国少工委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把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鼓励少年儿童从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雏鹰争章”活动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人人可为,天天可为,打破了传统的单纯靠分数评价优劣的模式,成为衡量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各种奖章如同一根根纽带,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把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手拉手”互助活动

“手拉手”互助活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发起,是引导少年儿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城市和农村少年儿童手拉手、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手拉手、身体健康的和有残疾的少年儿童手拉手、各民族少年儿童手拉手,使不同环境、不同状况的少年儿童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建立了感情融合的纽带。“手拉手”通过以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寄一本好的书报或文具、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有条件的看望一次小伙伴等“五个一”具体活动,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起来。

江苏省少工委以“手拉手”好朋友结对为主要方式,广泛动员各级少先队组织与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灾区中小学校和少年儿童建立互助联系。自1994年至1996年,全省少先队结成百万对少先队员“手拉手”好朋友、万余对“手拉手”辅导员和万余对“手拉手”联谊学校,建立起近万个“手拉手”书屋。1997年之后,“手拉手”活动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深化。“手拉手通信说变化”、“手拉手城郊看朋友”、“手拉手助残”、“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等主题活动,为“手拉手”结对活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2000年,我省120所中小学与陕西120所贫困学校建立了“手拉手”互助关系。2008年,我省少先队把开展“江苏百万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作为少先队活动的重点,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部门的支持下,依托“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基本实现全省13个市、100个以上的区()1000对以上的学校少先队大队、100万名少先队员“手拉手”。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省迅速开展“手拉手我们永远在一起”活动,广大少先队员踊跃捐款捐物,帮助绵竹小伙伴渡过难关。期间全省共援助爱心帐篷价值100万元,援建中型鼓号器材30支、少先队队室21个、书屋10个,三次培训绵竹少先队辅导员和鼓号老师,被培训辅导员覆盖该市各少先队大队和部分中队。

实践证明,“手拉手”活动在我省广大少先队员中深入人心,是少先队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是帮助少先队员增进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

 

 

“少年军校”活动

“少年军校”活动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下,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下,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开展的国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自1989年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启动该项活动以来,每年在少年军校中接受国防教育和体验军营生活的少年儿童达到3000多万人。实践证明,“少年军校”活动已成为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和喜爱。

 

 

“少年科学院”活动

“少年科学院”是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于1999年创建的以616岁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少年儿童校外教育阵地为依托,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少年儿童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教育活动。

少年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实践、科技竞赛和科技争章活动向全国少年儿童普及科技知识,发现和培养优秀少年科技人才,建设科技教育培训和科学体验阵地,开展少年儿童校外科技教育理论研究,举办国内外少年儿童科技交流活动,建立和完善科学体验活动指导队伍。

多年来,少年科学院活动在各级少先队组织和少年儿童校外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争当小实验家”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科技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科普竞赛、少年科学院科技创新论坛等一系列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少年儿童和少年儿童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少年科学院活动按照社会化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科技场馆、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社区活动场所的支持和参与。

 

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

为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自2005年起,江苏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团省委联合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江苏地方项目“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以下简称“苏北计划”)5年来,2598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苏北,在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所辖的40个县(市、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全体志愿者满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高扬志愿服务的鲜艳旗帜,扎根基层,服务在农业科技、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多个领域,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为苏北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苏北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热烈欢迎。“苏北计划”项目也成为我省志愿服务事业中的重要品牌,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引导和示范作用。2006年“苏北计划”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奖”。

 

大学生志愿服务绵竹计划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生命财产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江苏省广大青年和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支持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家园重建。

200812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江苏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和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江苏对口援建地四川省绵竹市联合发起实施了“江苏志愿服务绵竹计划”。该计划一期共援建六所“心灵驿站”,并选派具有心理学专业资质的志愿者,为绵竹人民提供专业、长期的心理疏导服务。这是我省共青团组织继派出“抗震救灾”防疫志愿者、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以来的第三批援助绵竹志愿者。

2009年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援建指挥部、团省委继续联合实施2009年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绵竹计划,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募86名志愿者,到绵竹市直机关、乡镇(街道)从事为期1年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这项工作得到了全省大学生的热烈响应,吸引了783名大学生参加报名。

 

 

志愿服务海外计划

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是团中央、商务部为更好地服务党政外交大局、探索对外援助的新途径、推动中国青年工作的国际化、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眼光的青年人才而组织实施的援外志愿服务项目。

我省自2006年以来先后承接三个批次的志愿者派遣工作,已累计向南美洲国家圭亚那(两批共23)、非洲国家尼日尔(一批共14)派遣志愿者37名,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医疗卫生、体育教学、农业技术、地矿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在圭亚那、尼日尔服务期间,江苏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先后得到圭亚那总理、中国驻圭亚那大使、中国驻尼日尔大使的高度评价,援外服务期间江苏志愿者充分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在交流活动中开朗活泼,为促进中国外交事业进步、推动国际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79,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顾秀莲访问圭亚那期间接见了我省援圭青年志愿者,也对我援圭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扬。

 

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是指在依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司法机关的具体业务部门以及社会和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相关行业的基层单位。我省自1999年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以来,创建活动已拓展到综治、法院、检察、公安、司法、劳动、民政、教育、工商、建设、质监、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共青团等15个行业系统,并逐步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涌现出135个国家级和一大批省、市、县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

20048月,信息产业部核配“12355”作为全国统一的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公益服务专用号码。近年来,我省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淮安、盐城、镇江、泰州、宿迁等11个城市先后开通了12355青少年服务台或热线电话,其中,南京、无锡、苏州是全国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试点城市。各地12355积极整合团内外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困难救助、学习教育、就业创业等多样化的服务,日益成为共青团组织整合资源的中心,联系青年的渠道,服务青年的窗口,团务工作的平台。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是把青少年特别是特殊青少年群体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自身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作为全国13个试点城市之一,无锡市率先启动了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经过探索,逐步形成了“共青团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青少年社工工作格局,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

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内容有:1、建立基础台帐。对辖区内青少年尤其是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并动态更新。2、集中开展社区、小组活动。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特点,精心筹划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生活状态。3、个案工作。对重点青少年工作对象,建立个案,开展经常性、面对面、零距离的走访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提供困难救助等耐心细致的教育服务管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

2004年,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省综治办、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启动了以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区工作体系、社区内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为总目标的“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工作。经过5年多的努力和探索,创建领域已由城市社区拓展到农村,工作对象由本地未成年人延伸到外来未成年人,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0911月,省综治办、省综治委预防办、省关工委联合召开了全省“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工作会议。

创建工作对象,是把生活、居住在社区()内的全体未成年人纳入工作对象。创建活动的内容有:1、全面排查摸底。充分发挥村()干部、“五老”、青少年事务社工、大学生“村官”等作用,积极借助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中小学校的力量,进村入户到学校,对社区内的未成年人逐一进行排查,登记造册。尤其是重点群体,要重点排查,掌握情况,做到一人一档。2、实行动态管理。密切关注辖区内人口流动及变化,新增的未成年人要及时补建档案,对重点群体要定期汇总变化情况,动态更新,逐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3、建立帮扶机制。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分工协作,通过“一帮一”、“多帮一”和建立帮教小组等形式,密切与重点群体的联系,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健康成长。4、优化成长环境。对辖区内及周边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加大联合整治力度,净化美化人居环境,切实推动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针对辖区内未成年人特别是重点群体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文化体育、道德实践、法制教育、自护教育等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

创建活动考评办法。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动态变化的实际,由县(市、区)综治委预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工作,每年对辖区内达到创建标准的社区()进行考核或复核确认,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或联合有关部门按年度进行命名表彰。

 

希望小学建设

希望小学建设是希望工程的一项重要公益项目,也是社会各界参与希望工程,开展爱心助学,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规范项目操作方法和具体步骤,使各地项目实施人员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操作熟练,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工程进度通报和工作督查制度,通过电话沟通、网络交流、技术指导、实地考察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掌握各地希望小学建设情况,使希望小学项目的申请、审批、立项、实施等环节透明公开,充分保障了项目实施工作有效得力,实现全省希望小学建设工作高标准管理,高效率运行,高质量推进,努力将希望小学建设做成透明、安全、高品质项目,维护希望工程崇高声誉,为希望小学的师生营造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整洁规范的教育学习环境。

希望工程实施以来,江苏青基会积极筹措资金,加强管理,规范程序,不断推动希望小学建设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共援建省内外希望小学410所。

 

圆梦行动

江苏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是团省委、省慈善总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旨在帮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应届大学生求学深造的大型社会公益行动。圆梦行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已累计发放助学金5600万元,帮助14000余名家庭困难的应届大学新生实现大学梦想。

资助目标

圆梦行动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应届大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学费兼顾学生的伙食费和住宿费,资助标准为4000/人。

资助对象与申请者条件

资助对象为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中品学兼优考入高等院校的应届全日制本科大学生。

资助流程

圆梦行动助学金申报流程需经过学生申请、村委会或居委会证明,学校公示、团县委审核公示,团市委审核公示,江苏青基会终审,凭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领取等步骤。

 

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建设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应对信息网络技术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大力推动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机关建设,团省委坚持“整合资源,用建并举,以用促建,注重实效”的工作理念,不断推进团的信息化建设,扩大团的工作影响力和覆盖面。

2003年左右,团省委着手建设全省共青团电子政务,综合开发了公文处理、日常办公、人事管理、公文交换、信息发布、团务公开、在线交流、办公辅助等功能,努力构建一个面向全省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及直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团委和广大专职团干部的统一、开放、安全、高效的内部办公网络平台。200510月,全省共青团电子政务系统正式运行。截至2009年,系统注册用户达4.2万人,通过系统报送信息8.2万多条,办文、发文1.7万多篇,公文入库5100多件,发布图片7700多幅、电子期刊2100多期,发布手机短信180多万条。近年,团省委先后建有青联网、学联网、少先队网、志愿者网、希望工程网、青年创业网、青商网、雨花魂网等8个共青团工作门户网站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不断深化“共青团县县上网工程”,全省共建有团属网站200余个。2006年,开展电子政务系统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运行速度和承载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管理员队伍等,不断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水平。

2009年,整合已有网站资源,建设开通直接面向广大青少年、团的工作力量和社会各界的“江苏共青团公众网”,初步建成了集全省共青团电子政务系统、公众网及各团属网站于一体的“全省共青团网站群”,实现了网站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共用。注重以信息化提升团的建设和工作水平。在团省委公众网、电子政务网开通重点工作专题网页,及时发布各地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利用全省共青团电子政务“手机短信平台”系统,尝试开通手机报等新载体,加大重点工作督办力度。全面开通“江苏省共青团新闻联播”系统,逐步实现全省共青团重要新闻“千网同播”,畅通全省共青团系统上传下达渠道,加强全省共青团系统的执行力建设。增强电子政务系统和公众网与共青团工作的有机结合,联合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网上工作展示、网上评选、网上公示、网络调查等活动,努力使其成为全省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通过网络、手机平台开展的“红领巾寻找春天的故事”、青少年自护知识网上竞赛、青少年原创短信作品大赛、“情系灾区、网上送祝福”、清明网络祭奠等众多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十杰青年”、“十佳学生”、“杰出青年卫士”、“杰出青年企业家”、“青春创业风云人物”等评比、宣传活动得到广泛参与和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大学生村官团组织、大学生村官联谊会

2008年下半年以来,江苏共青团以贯彻落实《关于团组织参与做好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意见》(团苏委联[2008]43)为基础,以配齐配强基层团干部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团的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提出的目标是:通过35年努力,全省基层团的干部配备更加健全,团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团的工作制度更加规范,团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80%以上基层团组织达到领导班子好、团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作用发挥好、青年反映好的目标要求,使团的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基层团组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有新的增强。基层团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健全,能力突出,作风扎实;“公推直选”等民主选拔基层团干部方式广泛推行;基层团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形成。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100%兼任团的干部。

——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体系有新的发展。符合建团条件的行政村、社区100%建立团组织,符合建团条件的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团率达到70%以上。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2个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县(市、区)、乡镇(街道)均建立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团组织或联谊会。辖区内青年自组织得到有效联系和指导。

 

一村官一团建项目

在“青春燎原计划”推进过程中,各团市委要具体指导县级团委以项目载体引导大学生“村官”开展团建工作,县级团委要指导乡镇团委和“村官”团组织协助大学生“村官”走进企业、农户,走进团员青年,了解掌握团员青年的状况和需求。市县两级团组织都要将各类资源和力量向乡镇、村(社区)团组织倾斜,协助他们为团员青年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实现对团员青年的组织、服务和引导。通过开展一名“村官”每年至少指导1个“两新”组织或专业合作组织建团等工作,加大“两新”组织建团工作力度,实现团的基层组织网络对团员青年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团的基层工作和活动日趋活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