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导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引导  
雷锋精神的复兴与历史感的传承

发布时间: 2014-03-07

雷锋不是英雄,不是伟人,而是历史的挑夫,他勇敢地挑起了历史赋予他的那份责任与使命,成为新中国的精神象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LOGO。其实,我们是出于对这份使命与责任的崇拜与价值的认同,方始真正崇拜这个人。

  那么,青年人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对待雷锋精神呢?

  雷锋精神需要的不仅是解读,更是要坚信!雷锋已成为当代社会的试金石,他那精神的光芒掠过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把其中的美好与丑陋一并照亮。

  在过去的50年中,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几代中国人成长的路标,是屹立在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伟大战士,也曾被怀疑、调侃甚至嘲讽过!这并不奇怪!雷锋从来不会离开我们,而我们却曾经几度远离雷锋,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今人的态度。

  历史是公平的,至少在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副担子。雷锋曾经很认真地挑起了这副担子,走完了二十二年短暂的光辉岁月。现在这副担子放在了我们每个人面前,要选择的是挑起它还是放弃它——品头论足从来就不是历史选项。

  现在有一些人感兴趣的不是我们自己是否在学雷锋,而是外国人在学雷锋,感兴趣的是西点军校是否有雷锋塑像,哈佛大学中是否在讲授雷锋的案例。确实,美国、日本的企业号召员工学习雷锋精神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松下公司甚至喊出了雷锋精神与上帝同在!一种精神仿佛得到西方人的认可后,才会有点价值。西方的商业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似乎已经超过了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很多人费尽心机号召人们努力学习一个叫罗文的人如何努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时候,似乎忘记了我们身边一个更好的榜样雷锋

  我们在进行这些比较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在否定过去。我们不反对理性的历史反思,相反,这正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批判历史事实的时候,我们把与历史进程一道前行的精神与价值一起倒掉了。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他们相造就的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他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规律是残酷的,不能为了证明后人很伟大,而不惜贬低前人。如果想通过这种做法来达到目的的话,就必须承担与之相适的后果。那就是,历史真的成了历史,从来没有发生,再也不会想起。这就是历史感缺失的根本原因。

  比雷锋更加有地位的孔子也是几上神坛、几下神坛。毛主席在谈秦始皇时有一个著名的断语: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评价不下来,不是前人的问题,是后人的无能。这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历史的注脚。

  精神从来就不会独立存在的。当年人们对雷锋的景仰,是依托了那个时代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纯朴感情,依托了整个社会对人民军队的信任,依托了群众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依托了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追求,当这种感情、这种信任、这种继承、这种追求在社会生活中淡化下来的时候,雷锋精神就跟着褪色了。因此,重新树立这种感情、这种信任、这种继承、这种追求才能够在全社会重新弘扬雷锋精神,仅靠雷锋自己是无法完成这种历史使命的!而如果今天的人们达不到同样的精神高度,雷锋精神同样也不会回归。

  为什么今天人们又在呼唤雷锋,是因为人们不想再看到老人倒下无人扶,不想再看到抢座者互殴、医生被打的事件。是对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的痛恨。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种种场景使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回归发出了最真诚的呼唤!

  雷锋是新时代的产物,但也是从旧时代走出来开创了新时代的人物。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每个时代发展程度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但总有一些精神能一以贯之,甚至能够在雷锋这样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为什么?

    答案只能向更深远的历史中寻找。

    文天祥的《正气歌》为我们提供了解开这一奥秘的钥匙。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古人所称的,就是道义,就是历史使命,只有勇敢地扛起这使命的人,才有可能在自己身上复兴这伟大的精神。这样的场景穿越了时空,使我们看到了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预言,看到了叶挺要把牢底坐穿的决心,看到了以全部心血讴歌那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看到了夕阳下从容坐下面对刽子手说出此地甚好的瞿秋白……他们用生命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是不会被征服的,这种精神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朱自清不是共产党人,但这种气节也鲜明的体现了出来。这种精神充塞天地,寻找每一个愿意与之为伴的人。而和平时期出现的雷锋、张海迪、郭明义、徐本禹,就是这样的人。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血脉犹存,不是什么上天特别眷顾,而是总有那么一批根植于中华大地之上与民众之中,汲取五千年文化营养的仁人志士能够勇敢地探求自己的使命,传承这种血脉精神。这是中国之幸,大国之幸!

我们看到,当很多人在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的时候,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用学雷锋的旗帜,从铁路沿线到汶川地震,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志愿服务精神始终在中国高扬,留下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印记。截至目前,仅经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即已达4043万人。中国青年志愿者,20年来,在共青团组织的推动下,成为了当代中国青年人中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用平凡的奉献承载了大多数人的光荣与梦想,正是他们,几乎改变了整个社会对青年一代的看法。而这一精神正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自己使命的人的加入,向全社会各个人群扩散开去。

如果每一个青年人都能勇敢地找到自己的使命,并坚定地扛起来,那么,任何精神都可以代代传承。历史感不在体制中,不在书本中,不在活动中,也不在任何报告与文件中,而是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在人心之中。

打印】    【关闭